绥棱县双岔河镇双泉村编织十字绣远近**,全村农闲绣十字绣的有180人,一年可增收180万元。
北疆三月,春寒料峭,乍暖还寒。在双泉村农户家中,却是暖融融的景象。说起双泉村的十字绣,姐妹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,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起了**大家入行的三姐妹。
2009年,村里的刘喜玲和李波、顾丽冬姐妹三人结伴在县城逛街时,偶然发现一家超市附近的门店外,摆放着许多小巧可爱的十字绣画,旁边还挂着回收十字绣的牌子。姐妹们忍不住好奇,便进店打听,店主告诉她们:“这十字绣种类很多,大小和价位也不一样,但在约定的时间内绣完作品,店里根据针脚、绣法、作品大小不同,给出不同的价钱回收。”店主指着一米长的绣品说:“这个回收价是1000元。”心灵手巧的刘喜玲三姐妹原本就善长针线女红,一下子动了心,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店里购买了几件小作品,回家后开始慢慢尝试。“针线活谁都会,绣起来很简单。”几天后,她们把绣好的作品送回店里,发现针脚好的回收**,针脚不好的就要差些,但是都赚到了钱。初战告捷,三姐妹非常开心,又买了很多十字绣带回去。
简简单单的刺绣赚到了钱,这事一传十、十传百。这钱赚得这么容易,还有固定回收的商家,大家都非常看好十字绣,纷纷加入“绣花”行业。为了使作品回收价格高些,村里的妇女主任杨吉华牵头,举办了一个“十字绣培训班”,组织绣活好的人给大家集中讲挑选的**、绣法、针法,手把手地教。姐妹们在平时绣作品的时候也聚在一起绣,边绣边交流如何抚红弄翠,怎么用针使线。杨吉华说:“一个十字绣买来时一百多块钱,里面带针线,送一本绣法书,我们每种绣法都研究。”
就这样,妹妹们在学中干,在干中学,绣品一件件出手,技艺一步步**,队伍一天天壮大。精美的十字绣逐渐走入了双泉人的日常生活,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。
十字绣高手刘喜玲说:“十字绣占地小,在哪都能绣,像我这样腿脚有点小残疾,走路不太方便的人做在炕上也能绣,我这个《鸿运当头》的作品两个月就绣完了,回收价4000元呢!”李波说:“我这一幅《蒸蒸日上》在网上的售价是8000元,比店里回收的价钱还高,现在我们的绣品正在网上找销路,谁给的**就卖给谁。”刘玲的作品《清明上河图》售价达万元。杨吉华正在绣的《红楼群芳》预计售价1.2万元。
这么赚钱的十字绣让村里的男人们也看着眼热,越来越多的男人转变了“男耕女织”的想法,加入了飞针走线的十字绣队伍。他们中间有很多人绣的技法毫不逊色,甚至比妇女绣得还要好,夏金福就是其中的一位。已有3年绣龄的他说:“这活儿看起来简单,但绣起来还真不容易,拿惯锄杠的手指起初常受伤。经过不断地观摩和实践,终于熟能生巧。”他神秘兮兮地告诉笔者:“我绣活还有个小秘密,我在使用绣线的时候,先把每条绣线都单独分开,再重新把它们拧在一起,这样绣出来的绣品特别有活力,很平整还不死板,看着舒服,价格也高。”
如今,这个村的男女老幼在农闲时都忙得不可开交,每年都能集中绣5个月的绣品,每人每年较少增收1万元。
下图为村妇女主任杨吉华(右)以自己绣品《红楼群芳》的针脚为例子,在给姐妹们讲解绣法。王昱飞摄
|